内容摘要: 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王忠敏研究员论述了城市规划、民生工程、城市产业和城市管理中标准和标准化问题。第十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科技创新与城市管理论坛5月23日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举行。
他认为城市规划中的标准需要注重城市共性的标准化与城市个性的保留调度部门要在日计划中予以兑现,在配车挂运上给予保证。此人士透露,日前,中国铁路总公司已经与电力、煤炭、钢铁等行业协会座谈,并组织各铁路局开展市场调查,分析货源及流向。总体看,当前铁路货源低迷,形势未见明显改观。就货运组织改革对铁路企业收入的影响,他称,由于过去各铁路局在从事大宗商品贸易业务的过程中议价能力较强,而货物组织改革推行后,路局及铁路企业的运力调配能力将大大削弱,导致其在大宗商品流通市场中丧失一定的竞争优势。
盛光祖强调,要落实三大任务,即搞好前店,学会经营。就此,中国铁路总公司还特别强调,如车站能力不足,要及时报总公司运输局调度部,由调度部协调解决,给予支持,车站要与客户协商并联系排队装运。然而,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改进和永无止境的过程。
自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铁路局成立,我国铁路改革迈出实质性一步。中国和印度曾经是仅存的两个保持政企合一运作模式的国家。争取做到,路局企业自主开发能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输新产品。铁路建设和运营兼具正外部性、公益性和经营性,政府在正外部性和公益性方面应起主导作用。
同时,总公司对各运输企业进行规范、监督、指导和协调以及跨局运输集中统一指挥、提供统一跨局运输服务平台对于规范运输服务、统一服务标准、提高安全效率都有积极作用。引入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进入铁路建设和运营可以成为引入竞争力量的新突破。
针对当前铁路运输面临的严峻形势,由总公司出台过口清算办法成为成本较小的制度安排。当然,我国铁路目前较低的整体收益率决定了引入民间资本或民营企业只能从城际铁路、资源开发线等有稳定预期现金流资产领域开放产权,即需要进行资产剥离、运作或重组,对路网干线需要维持公共控股。更多管内运输能力调配权。当前,铁路改革最紧迫的议程当属适应市场需求的营销机制和运输组织方式的构筑。
无须说各国政府对铁路建设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支持。自主决定扩大或缩小多元化经营规模。后续的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仍然任重而道远。同时,中国铁路总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与18个具有法人地位的铁路运输企业之间的产权、调度权、经营权成为铁路改革的核心内容。
纵观国内外铁路发展史,伴随工业化的发端和发展,铁路是政府介入最多、干预最多、管制最多的行业。两国铁路经营业绩却不差。
无须说大部分国家曾经对铁路的国有化阶段,即使是现在,经过了铁路民营化浪潮的世界铁路,仍然有美国客运、日本货运及三岛三个客运公司、俄铁、印铁、欧洲绝大部分线路公司等基本为国有或政府控股,但即使国有,也基本采取相对独立化企业经营的模式。而经营性则说明铁路行业可选择企业化模式来运作。
自主设定内部组织结构此外,支持并购的制度创新慢,无论是市场机制的健全和监管制度的弹性,还是区域、行业壁垒,均难以适应并购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交易规模由2007年780.28亿美元增加到1397.94亿美元,累积增幅达到78%。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安青松25日在第七届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论坛上指出,目前中国并购市场呈现了两快两慢的格局。安青松指出,中国并购市场存在两慢的现状:无论是贷款、股票、债券、信托产品,还是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均处于萌芽阶段,促进并购的金融产品创新慢。两快是指,从2007年到2012年,中国企业并购规模和跨境并购快速增长,在此期间,并购交易案例数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0%
我国区域比较大,二元化的差异比较明显。汇丰银行5月23日在香港公布的最新一期报告显示,5月份中国制造业PMI预览值为49.6点,跌破荣枯线,创7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是去年10月以来首次降至50点以下,显示中国制造业在连续6个月扩张后重现收缩迹象。
因此,防止我国制造业的空心化现象不得不提上日程。制造业整体上面临着发展最艰难的时期。
为此,政府对制造业要加以重视和扶持,鼓励创新,加大对创新投入的扶持。目前中国制造业占中国经济的比例大约是35%,如果过早开始转移,造成空心化的现象,最终会影响整个国家制造业的安全。
由于沿海的成本比较高,很多制造业是转向内地。对此,陈耀表示,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我们的制造业,关键是要掌握很多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的精细化程度。而且,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认为,制造业企业应选择产品或产业升级、加大研发以提高附加值,增加利润,而不是选择出逃。陈耀表示,已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东南亚、越南、柬埔寨等国家转移,而且这种转移是不断出现的。
对此,陈耀表示,关键还是要改善经营环境,政府创造一个好的条件,增强吸引力,积极引导制造业向健康的地区转移,而不是向国外转移,更多的是内迁而不是外迁。但如果不对制造业的转移加以控制或引导的话,在一些地区有可能会出现制造业逃离和衰退的现象。
其中产能过剩是较大的方面,内需市场还没有挖掘出来,而且目前来自外需的订单大量减少。同时,唐建伟表示,制造业现状的改变短期内压力比较大,这是一个长期的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微博]也曾发表看法说,中国要警惕制造业过快萎缩和过快转移。在企业资金融资难、招工难方面给予一些帮助。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供给、需求与外部市场三大块是影响制造业的主要因素。虽然官方数据没有出炉,但由于汇丰PMI数据主要覆盖中小型私企,因此5月份的初值跌至50点以下,凸显了中小企业的艰难处境。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小企业更难以获得信贷,且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加之需求恢复缓慢,当前中小企业经营仍然面临诸多压力。其中PMI新订单预览值49.5,创8个月最低水平。
此外,从正面讲,我们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制造业面临结构调整,制造业的收缩是调整阶段阵痛的表现。而且,在中国资源错配的现象比较严重,有很多较为大型企业慢慢转向房地产等高利润的快钱行业。
的确,我国的制造业整体发展规模很大,但不强,大而不强的状况需要改善。我们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工业化阶段还很长,制造业在中国的发展中还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针对于此,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交通银行(4.74,-0.01,-0.21%)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表示,我国短期内不会出现制造业空心化的现象。制造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声明:吴长胜认为,此访将为中国与上述三国双边关系注入新的活力,进而推动中国与整个拉美国家关系的发展。